由蛋白質轉變而成的揮發性脂肪酸,有直鏈也有支鏈,支鏈揮發性脂肪酸不僅作為能量來源,而且也是瘤胃纖維素細菌重要的生長因子。揮發性脂肪酸是反芻動物Z大的能源,它所提供的能量約占機體所需能量的一半,而在碳水化合物發酵產生揮發性脂肪酸的過程中產生的ATP又是微生物本身維持和生長的主要能源。揮發性脂肪酸主要有乙酸、丙酸、丁酸和少量較高級的脂肪酸,而蟻酸和戊酸等脂肪酸數量很少。揮發性脂肪酸除作為能源外,乙酸能形成短鏈脂肪酸,進而形成乳脂肪,丁酸亦能形成乳脂肪,丙酸可通過異生途徑形成葡萄糖,丙酸是反芻動物Z大的糖源,據估計,日產二十千克奶約需要一千克葡萄糖,若丙酸全部轉變為葡萄糖,可提供所需糖的一半,其它則由淀粉型及氨基酸型糖源提供。
1、提高乳脂率和乳脂量:高濃度的棕櫚酸C16,能提高乳脂率和乳脂量。
2、高能量、易于消化吸收:高脂肪含量提供超高泌乳凈能,合理脂肪酸配比有利于奶牛消化吸收。
3、有效緩解熱應激:脂肪的體增熱Z低僅為千重熱能的25.2%,能有效緩解熱應激。
4、不影響干物質采食量:適口性好,過瘤胃效果好,不干擾瘤胃發酵功能,泌乳期、圍產期和熱應激情況下,能夠保證較高的干物質采食量,不會引發酸中毒。
5、解決奶牛泌乳早期出現能量負平衡造成的影響:產奶量降低,體況損失加大,低乳脂肪、低乳蛋白,奶牛免疫力降低,改善繁殖性能,提高受胎率。
催化丙酸轉化為葡萄糖及催化乙酸、丁酸轉化為短鏈脂肪酸的酶的含量,反芻動物比非反芻動物遠遠為多,酶的這種含量上的差異不僅存在于種間,也存在于反芻動物種內品種間、個體間,控制這些代謝酶含量差異的調節基因可能導致消化率的差異,故通過選擇酶的含量水平或比率可提高消化率。但這種比例可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日糧中精料尤其是谷類飼料比例大而粗料比例小時,粗料太細碎或壓制成顆粒以及喂熟料等都可增加丙酸的比例而降低乙酸的比例,若乙酸的比例下降到一半
以下時,乳中脂肪含量就要降低,而體脂肪的沉積量就會增加,這對于肥育牛及役牛是有好處的,而對于奶牛來說是不利的,出現以上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這些飼料或者是在瘤胃內容易發酵的飼料;或者是通過瘤胃速度快的飼料,采食易發酵的飼料(尤其是谷物飼料),瘤胃微生物區系在短時間內發生一系列異常變化,產酸的細菌迅速增殖,從而使瘤胃pH值迅速下降;采食通過瘤胃速度快的飼料,唾液(堿性)的流入量減少,亦可使瘤胃pH值降低。
pH值的迅速降低,有利于丙酸細菌的活動,因而呈丙酸發酵過程,產生大量丙酸,而乙酸則減少。丙酸的增多,則轉化成的葡萄糖亦多;另外,飼料在瘤胃內停留時間短,則進入腸道的淀粉量必然增加,淀粉在小腸中的消化終產物是葡萄糖,這樣便增加了葡萄糖的吸收量,而葡萄糖吸收量的增加,可刺激胰島素的分泌,胰島素能促進葡萄糖轉化為脂肪酸,加速脂肪的合成。